本应作师表 却成阶下囚——贵州省德江县教育局系列腐败案剖析
贪欲蒙眼 其身不正芳华谢
出生于
翻开杨正芳的人生档案可以发现,曾经的他业绩不凡。
“最难啃的鸡是‘两基’,最难喝的酒是‘普九’,最难咽的食是‘普实’”,德江教育系统曾用这样一种调侃来说明这几项工作开展的难度,而这几项工作恰恰全部集中在了杨正芳任职期间。尽管难度非常大,但最终德江县“两基”、“普九”、“普实”工作全都如期顺利通过了国家和省里的达标验收。此外,在其任职期间,全县教育系统的危房改造、“亮丽”工程顺利实施;教师素质、待遇明显提高;办学条件、教学质量明显提升……杨正芳为教育系统作出的成绩也为自己带来了不少荣誉——“先进教育工作者”、“优秀管理工作者”、“县委委员”、“县人大代表”、“副县级后备干部”等,特别是在2011年县级领导班子换届工作中,杨正芳以高票脱颖而出,成为副县级领导干部考核对象。
然而,杨正芳没有清醒地认识到:廉洁,事业之树常青;腐朽,生命之花凋零。在一个个耀眼光环的背后,杨正芳失去了监督的“阳光”,汲取着贪婪的“水分”。
2006年8月,王某为了能当上某小学校长,托人送给杨正芳4000元后,如愿以偿;2008年底,刘某到德江县教育局结清其承建的教育工程款后,送给杨正芳现金1万元;2009年初,贵州省印江县某家具厂厂长田某顺利与德江县教育局签订了2000套课桌购销合同,为表示谢意,先后两次送给杨正芳现金共计8000元……
“小惠”不推辞,“大谢”更不客气。杨正芳明知这些钱带“刺”,却无法抗拒其巨大的诱惑。
2009年初,江苏省淮安市商人袁某获悉德江县教育局将采购一批器材后,专程到杨正芳家中送去现金6万元以求关照,杨正芳当时没有明确表态。过了两个多月,袁某见没动静就又给杨正芳送去6万元,这次杨正芳才表示会“优先考虑”。后袁某因自身原因错过了投标时间而未能如愿。不久后,为了迎接“两基”国检和“普实”验收,德江县教育局又需采购一批乒乓球台投放至全县各中小学,“够意思”的杨正芳立即将这一信息告诉了袁某,并让负责采购工作的卢应高优先考虑袁某。在杨正芳和卢应高的关照下,不具备竞标资质的袁某顺利与德江县教育局签订了购销合同。之后,袁某分两次给杨正芳送去现金共计12万元,给卢应高送去现金3万元。
利令智昏 叫悔无应高墙深
卢应高于
卢应高的仕途走得一帆风顺,这背后是组织和群众对他的信任,可这次他却辜负了这份信任。
2005年6月,卢应高调任德江县教育局党组书记、副局长。那时,“两基”和“普实”工作需要大批采购、配备教育教学仪器和音体美器材,而卢应高正好分管教仪站工作,所有的采购事项都需从他那里“过堂”。起初,卢应高并没有“借机捞一把”的念头,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多次找他“商量”相关事项,再加上杨正芳也开始向他“打招呼”,卢应高逐渐心理失衡:“你杨正芳是局长,我卢应高是书记,何况我还分管教仪站工作,论资历我不浅,论职位我不低,论权力我不小,既然你能捞,那么我也敢收……”卢应高在贪婪之道上如此与杨正芳“赛跑”,最终只是双双奔向牢狱的大门。
2007年,为迎接“普实”工作验收,德江县教育局与县采购办组织招标采购一批教学仪器柜,印江县某家具厂中标,同年
上行下效 自毁幸福秀花落
田福秀于
熟悉田福秀的人都知道,她既有一个好工作,又有一个幸福的家庭。然而本应该踏实工作、幸福生活的她却因思想观念错位、廉洁大门失守,走上了腐化蜕变的道路,亲手毁掉了自己的幸福。
上梁不正下梁歪。田福秀身处“计财股”这个岗位,深得领导信任,也略知内情。“既然领导们都这么做且没出事,那我这样也不会出问题”,自以为聪明的她慢慢心领神“贿”。
2010年2月,县教育局实施的校园安保项目工程成立了采购工作领导小组,田福秀为小组成员。同年6月,经销商廖某找到田福秀帮忙,希望成为监控设备供货人,并承诺事成之后按合同价款8%的比例给予田福秀好处费。经过田福秀一番操作,廖某提供的某招标公司最终被确定为采购委托代理人,对监控设备采购工程项目进行公开招标。同年
编后
教育工作者在人们心目中“德高望重”、“为人师表”,耕耘的是“一方净土”,然而德江县教育局局长、副局长却相继“落马”,从“管教育”到“进监狱”,令人忧心。
杨正芳、卢应高、田福秀的腐败行为归根结底是对权力的滥用,是将公共权力“私有化”。杨正芳在乒乓球台采购环节为不具备竞标资质的袁某私通信息,并向卢应高“打招呼”;卢应高则“收人钱财,为人办事”,在袁某收款环节分别给相关乡镇教育办公室“打招呼”催款;田福秀具体负责校园“安保”项目工程采购工作,招标“量身定做”,采购“暗箱操作”……这背后,一方面是他们“内心防线”的失守导致“职业操守”的溃败,另一方面暴露出此类领域的权力运行和行使缺乏刚性约束,不仅存在权力过大、过分集中的问题,而且权力运行的规范性、透明度不够。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在加大对教育系统建筑工程、教辅材料征订、教学设备采购等领域腐败惩处力度的同时,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建设,尤其要促使学校实行“阳光采购”和校务公开,从根本上铲除教育腐败的生存土壤。